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最新《夺冠》电影影评文档_电影夺冠影评

时间:2021-10-31 20:15:55  浏览次数:

《夺冠》是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改编自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真实事件,影片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等主演。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新《夺冠》电影影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1

2019年9月28日,电影《夺冠》发布一支祝贺视频,庆祝中国女排在东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上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获得十连冠。10月23日,发布全新海报,女排姑娘们的双腿布满伤痕,却依然阔步向前。10月24日,电影《夺冠》发布正式“上场”版预告。10月31日,发布态度版海报,两张海报分别展示出国家队主教练郎平的一张一弛。11月8日,发布“老女排”宣传片及“老女排”版海报,视频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这支传奇队伍勇夺中国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11月14日,发布“这就是我们”老女排预告。11月15日,发布“一代传奇”老女排海报。12月3日,公布青年“和平”版海报。12月5日,发布青年“和平”版预告,首次呈现郎平、陈忠和在成为冠军教练之前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12月17日,发布“教练陈忠和”版海报。12月18日,发布“巩黄”版海报。12月19日,发布“巩黄”版预告。12月24日,发布“新一代女排”版预告,预告还原了其中关键一役“中巴大战”。12月27日,发布“新一代女排”海报,里约奥运冠军队队员集结。

2020年1月8日,电影《中国女排》发布集体版海报。1月9日,发布“功勋教练”版预告。1月17日,电影《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1月20日,原定于1月25日上映的电影《夺冠》宣布提档至1月24日上映。1月23日,《夺冠》发表声明,考虑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以及影院密闭空间的病源传播风险,电影《夺冠》暂时取消在春节档的上映计划,具体公映时间待定。

《夺冠》的故事跨越35年,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巅,致敬几代功勋,再现中国女排这支王者之师一路的荆棘与荣光。

在导演陈可辛看来,《夺冠》是一部用中国女排精神拍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带有使命感的电影。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2

“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中国女排硬是咬下了这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这是拼搏精神的胜利与壮歌!

中国女排在里约再度夺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日益崇尚训练条件、奖金待遇的当下体坛,拼搏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必须弘扬!

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写下的新的壮歌,将鼓舞国人在感动落泪之时,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点滴奉献汇入时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3

中国女排至今共夺得十次世界冠军,其中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六年之间,两届世界杯,两届世锦赛,一届奥运会,是第一支做到五连冠的排球球队,近四十年最强的体育王朝之一。陈可辛的新片《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按照体育电影一定要有一场决战等着主角去打赢的原理来说,属于在片名上就剧透了。但由于影片完全取材现实里中国女排的夺冠经历,而现实中“女排”其实就等于“夺冠”,无论如何,观众面对这部电影时,它的故事悬念不是最重要的,故事讲的是谁也一目了然,于是陈可辛在《夺冠》中,就尽可能把着力点放在“怎样夺冠”,让过程成为主体。因此《夺冠》是在一个很容易落入体育励志电影“从输到赢”模板的可能之下,被陈可辛用多变的手法拍出了只关于人物、表演和事件的戏剧魅力,在此之上再试图提炼“女排精神”。

所有体育片都强烈关乎人的奋斗,它比其它类型都更接近于“人的电影”。和武侠片类似,体育片总会聚焦于主角的耐力、肌体,是用人外在身体与内心精神的紧张关系,来对照通过不断修炼而达到的终极个体“我”与外在社会之间的碰撞。体育片的触角更为广泛,能表达当前人的社会精神,它是时装化的武戏,用以呈现现代城市生活中“合理的纷争”,构建英雄的同时,主角事业与家庭、对人生输赢的看法等,也都是观众最能感同身受的。

在故事、人物、悬念基本已知的情况下,《夺冠》用的独特方法是,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看演员怎样还原原型人物,这是一部“看表演”的电影。戏里主角为了冠军,有其情节内的成败,情节之外最激发观众兴趣的就是演员表演的成败。

陈可辛让电影从演员的“基本工作”——诠释人物出发,用严谨的人物还原来启动影片的魅力,再通过它激发影片在主题上的感染力量。《夺冠》从头至尾最吸引人的始终是巩俐对郎平的超强还原。在电影史中,由演技派明星饰演现实中名人的例子非常多,近几年比如《至暗时刻》加里·奥德曼演丘吉尔,《永恒之门》威廉·达福演梵高,《波西米亚狂想曲》完全建立在对主人公弗雷迪·莫丘里的精彩还原的基础上作人物传记,新一届奥斯卡影后是芮妮·齐薇格饰演朱迪·加兰。“演活名人”从来都是直通表演奖的最佳途径,原因是“演员演得像他/她所演之人”,是表演艺术最吸引人之处,也是最基本的表演真谛,而电影的社会意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包括用逼真还原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一段值得被重提的历史,或一段不为人知的事实。“拟真”是电影重要的形式功能之一。

陈可辛说巩俐如今的演技、身份、段位、状态,都是“最霸气的”,最适合演郎平。确实如此,巩俐和郎平是中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国际成就的两位女性,而无论电影还是体育比赛,实际上都是以“收看”的形式被观众获知的。电影是基于虚构的再现艺术,体育比赛是基于实际现场的电视直播,这两位女性的国际影响力,都有赖于影像强大的传播力量,八十年代“全民看女排”,和现在“全民看电影”,在传播学上实质是一样的。因此“巩俐演郎平”不仅是一次迟早的相逢,更是一次最强的对话。

具体在电影中,巩俐使用了经典的方法派表演,从观察原型人物的外在举止启动,在形体上成功模仿,再继续揣摩人物在片中某一特定戏剧性情境时“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情感原因,从而真实流露角色内心,让人物真正活化。基于巩俐强大的表演功底/经验,和剧组在妆发服饰上对她进行的“再造”,《夺冠》中的郎平是华语电影近些年最精彩的对原型人物的还原,巩俐在表演技法上的精密,和气场上的“君临天下”,跟冠军郎平是完全匹配的,在如此直观的感受之下,影片的所有说服力就能贯穿始终,很多电影里由人物不可信引发的问题,在《夺冠》中完全没有。表现特定职业中最杰出者的经典电影,比如《黑天鹅》或《海上钢琴师》,演员让自己在片中看起来是“干这行的人”都已经非常不易,再加上还有最为著名的人物原型需要还原、再生,演员进入角色的难度是最高的,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就会陷于刻板,电影不是比赛仿真的游戏,陈可辛让巩俐的精湛演出只成为影片中所有内容的起点保障,用它作为基础撑起全片关于中国女排的故事。

《夺冠》在情节上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青年郎平在一九八一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上,带领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二,郎平退役后的主教练生涯。前半部分的青年郎平是由郎平女儿白浪饰演,等于巩俐在《夺冠》中只出演了半部戏。最核心的演员只在片中登场一半时间,是陈可辛和编剧张冀十分有革新性的剧作尝试。他俩上一部合作的《亲爱的》也是如此:在前半部电影中,主角最焦灼的寻找孩子的危机完全解除后,片中咖位最高、戏份最重要的演员赵薇才正式登场,并用这半部戏成功摘取当届的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在制造戏剧精彩上,这是一种“先缺后补”的手法,观众因巩俐扮演郎平进影院,却发现她在前一个小时都未出场,一九八一年青年郎平戏份全部结束,女排在日本已经夺冠,观众已然看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呼应片名上,这时也已经是圆满了,然后才让最重要的巩俐出场。这相当于一种最为翔实的人物前史铺垫,让观众在绝对认同人物的充足心理准备之下开始观赏主要人物,也符合戏剧名角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前面一直压着这个人物不拿出来,随后几乎每场戏都将视线锁定在她身上,先让观众看不到,再给人看个够,让影片第二部分巩俐出场后的段落显得十分尽兴,她虽然只演半部戏,仍能让整个影片完全充沛。

这种充满耐心的铺垫手法往往可以造成相当好的效果,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芮妮·齐薇格,在《朱迪》中饰演歌唱家,但她在影片第四十分钟才第一次开唱,结构上的这种隐忍,几乎在故事之外就让观众感到了主角生涯的波折。陈可辛最受赞誉的影片《甜蜜蜜》同样是用这种不按常理安排角色主次的方法,获得了最好的效果。《甜蜜蜜》最触动观众感情的一笔是落在张曼玉饰演的李翘和曾志伟的“豹哥”之间的纠葛上,按照前面情节,豹哥应算是主角黎明、张曼玉爱情的破坏者,最终全片最让观众五体投地的一幕却发生在豹哥身上,这种“反戏剧”如果成功,就能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4

我觉得《夺冠》的精神内核被大多数人忽视了。

电影中埋了一条暗线:八十年代国家体委科教司王干事来慰问女排训练的时候说,现在美国人都用计算机来辅助训练了,对手什么特点应该使用什么战术,计算机一算就算出来了。然后袁指导说,能给我们弄台计算机么。王干事表示现在全国就中科院有这一台,会操作的也没几个人,想要运过来得分几辆大卡车装,不太现实。但到了2016年,郎平教练对助教说,调一下对方三号的资料,马上就有技术人员用电脑分析——对方球员的技术特长、弱点一一可见。然后郎指导及时调整战术,发球主攻六号位,中国队场上形势立竿见影地好转。

这条暗线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更可以看作我国历史的一种投射。当得知美国人使用计算机时,袁指导当即把拦网升高十五厘米,并问:这个,美国人能计算出来吗?没错,这个美国人计算不出来。这可以看做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无奈:我们苦、我们穷,但我们不能低人一头。为什么要说无奈呢,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还不低人一头,就必须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这就是老女排为什么要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精神”有一个更学术的术语叫做“主观能动性”,我们中华民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如今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少不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夺冠》电影影评范文5

陈可辛喜欢在片中扭转观众对一些著名演员惯常的认知,就像《甜蜜蜜》的曾志伟,或他监制的《金鸡》中的吴君如,包括《夺冠》和《亲爱的》中的黄渤,陈可辛总会让观众用平凡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些曾经的谐星,并且他像很多导演的看法相同,认为喜剧明星拥有着所有演员里最好的演技。这些都是陈可辛所有电影里共通的原理,就是无论巨星还是非专业演员,他片中所有的戏,都是从演员的表演上启动出来的。

白浪说,《夺冠》的片场是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她来演自己心目中的妈妈。非专业演员自己演自己,在华语电影已有先例,比如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这种手法,你可以看做是完全服从现实的绝对现实主义,也能看做是打破电影常规语法的新鲜尝试(比如阿巴斯的《特写》)。对于《夺冠》来说,体育片在探讨胜负对于个体意义的同时,它还会尽情展示片中运动员无比矫健的身形,电影既从精神,也要从运动员最直接的英姿上,来凸显“人类精神”。所以白浪和新一代女排选手们,在“形”的层面上首先是最符合片中人物的。白浪可称得上是“将军的女儿”,女排队员也是真正的冠军,她们从外形,到身上的赢家气质,是最适合直接出演本片的。《夺冠》并不是“伪纪实”形式,而是千载难逢地找到了最匹配的演员。先找到真正合适、有趣的演员,再让他们完整地搭在一起构成故事,这个故事还没开讲,戏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同样是最经典的港片模式。最近的例子有《少年的你》,它一切成功的起点,就是精妙地把易烊千玺和周冬雨搭在一起,再勇敢打破他们之前各自的形象。

电影后半程九零后一代女排的段落里,主题很明显,是让她们从一个十分迫切的目标里寻找身份认同,这时陈可辛与其说在讲女排的下一次夺冠,不如说是在进行代际探讨。当“得到便是得到一切,失去便是失去一切”,在全新一代人身上并不完全适用时,如何让她们产生必胜的信念,是巩俐饰演的郎平在情节中的“工作重点”。福建漳州训练馆墙上的斑斑球印,是精神外化。陈可辛从前的《新难兄难弟》就讲到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儿子穿越回父亲的年轻时代,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夺冠》前半部分也属于带观众穿越回1981年的夺冠前夕和夺冠一刻,那是一个只可观摩、不可更改的历史,而镜头再转到现在时,再来强调当前时刻事在人为的重要性。

“为什么打球?”“为我爸妈!”“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是陈可辛一贯主张的“人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困难”。“你不需要成为我,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也是《新难兄难弟》的审父意识,却并未把现在青年一代全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夸大为弑父精神,而是在不断寻找和解的丝线。陈可辛的电影总会同时包含不同的见解与情感,比如《亲爱的》就是既说情,又说理,既抚慰,又批判。《夺冠》也是自设两个不同观点来对撞,撞击后形成戏剧性和探讨空间,随后再让双方达成理解,陈可辛作品常是这样激烈与温煦并存。

最新《夺冠》电影影评范文相关文章: